2.2教学改革与管理
2.2.1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一级指标 | 2.提质(45分) | 二级指标 | 2.2教学改革与管理(7分) | ||||||||||||||||||||||||||||||||||||
三级指标 | 2.2.1高水平专业群建设(3分) | 自评得分:3 | |||||||||||||||||||||||||||||||||||||
计分方法 | 定性评价 | ||||||||||||||||||||||||||||||||||||||
自评依据: 建设6个高水平专业群。 自评得分:3分。 学校坚持“服务需求、示范引领、持续推进”的基本原则,围绕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建设了畜牧兽医等6个定位准确、组建逻辑清晰、生源质量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综合实力强的高水平专业群,并已成功申报2019年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佐证材料: | |||||||||||||||||||||||||||||||||||||||
2.2.2“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
一级指标 | 2.提质(45分) | 二级指标 | 2.2教学改革与管理(7分) | |
三级指标 | 2.2.2“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1分) | 自评得分:1 | ||
计分方法 | 定性评价 | |||
自评依据: 建立4个“1+X”证书制度试点。 自评得分:1分。 学校作为首批试点院校,全校大力支持并认真贯彻落实职教20条和“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1+X”证书制度试点的相关工作,根据试点要求在组织建设、师资建设、培训实施、教学改革等方面全面推动试点落地工作,共建立4个“1+X”证书制度试点,包括首批参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的证书为建筑信息模型(BIM)、web 前端开发、物流管理3 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二批为网店运营推广1 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覆盖8个专业共3167个学生。 一、制订学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管理办法 从分工与职责、试点申报程序与方法、资金使用与管理以及检查监督等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工作程序,提升工作质量,确保试点建设取得成效。做好每学期的学生学分积累和认定工作,探索“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银行制度,规范学校学生“学历、在线课程学习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业绩类成果”等方面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 二、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结合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及时将招募到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衔接。 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将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相关专业课程考试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相应学分。 实行工作动态周报定期报送制度,认真落实好试点工作动态定期报送制度,及时、准确报送工作进展,总结工作经验,汇聚典型案例,反映有关困难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等。 试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情况。选派教师参加“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宣贯及师资能力研修培训,将行业培训与教学实践进行融合探索,提升学校开展试点工作的整体师资水平,打造能够满足教学与培训需求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三、有30多名学生通过考试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学校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师培训资料为学生开设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职业基础课程,设立必修课及选修课程。根据各个“1+X”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需求完善实训室建设,安排学生集训,针对考试大纲定制培训方案,并认真实施。截至2019年底,共有14位学生通过考试取得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另有17位学生通过考试取得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佐证材料: | ||||
2.2.3创新创业教育
一级指标 | 2.提质(45分) | 二级指标 | 2.2教学改革与管理(7分) | |
三级指标 | 2.2.3创新创业教育(1分) | 自评得分:1分 | ||
计分方法 | 定性评价 | |||
自评依据: 学校获评第四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9年按照复评标准开展建设成绩显著。 自评得分:1分。 一、第五届“互联网+”大赛中我校学生参赛人数2414人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学校组织发动了全校师生积极参赛,共征集作品674项进入校赛。其中主赛道+高职赛道572支团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102支团队;累计参赛人数3205人次。无论是参赛团队还是参赛师生,项目数量都大大超过上届。 经省厅确认,学校推送7个项目参加职教赛道复赛;2个项目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经过复评,两个项目进入了8月举行的省分赛决赛。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及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参与情况的通知,我校的“穿越室内外界限的竞技无人机”项目获得职教赛道创业组银奖,“蔬而不漏&果然是你-岭南特色果蔬制品研发”项目获得职教赛道创意组铜奖。此外,4个项目获优胜奖。获奖名单如下: 1、银奖:空中F1——穿越室内外界限的竞技无人机; 2、铜奖:“疏而不漏&果然是你”岭南特色果蔬制品研发 ; 3、优胜奖:宜我者好,用我者酷——时尚厨电新飞跃; 4、优胜奖:聆距离”织造“岭南文化,彩丝驿路引领世界——提升广府非遗文化产值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 5、优胜奖:“绿天使”原创品牌移动互联网+室内垂直绿化设计; 6、优胜奖:智绿宝。 二、多方面推进创新创业常规工作 (一)出台学校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基地评审办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成立了99个创新创业团队,共618名学生、128位指导老师参加。 (二)规范创业团队管理;对新一轮入驻创业基地的团队开展了创业培训。 (三)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开营仪式暨“科贸茗谈”校友经验分享会。92企管黄天旭等校友分别就创业过程、投资人如何选择投资项目、参加国赛、在校生如何创业、企业经营管理与团队精神等主题做了分享。10月在清远举行了3场讲座近1000多人次参加。 (四)开展创新创业交流活动。 1.2019年,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余喜文一行3人到我校交流 2.学校成为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创新创业学院李伟章院长当选为委员; 3.我校创业团队师生应邀参加青岛国际院士港“协同创新成果展示与对接合作研讨会”,我校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赛省赛金奖、第五届银奖、国赛铜奖的深圳市新木木科技有限公司“空中F1—穿越室内外界限的竞技无人机”项目获邀; 4.我校创新创业学院应邀请参加了在英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行的“英德市2019年退伍军人全员适应性培训班”开班仪式; 5.我校参加万迅高校联盟年会,签约加入该联盟,并当选为理事长单位,李志伟校长当选为理事长。 (五)组织申报农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2019年立项1个:“实施岭南绿色农业职业教育星创天地”项目建设;新入驻星创天地企业2家,成功申报国家级星创天地建设项目补助资金20万元。
佐证材料: 2.2.3-01 学校获得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 2.2.3-02 学校获得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 2.2.3-03 学校获得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铜奖 2.2.3-04 学校获得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优胜奖 2.2.3-08学校成为政校行企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 2.2.3-10 我校4名老师获得创业讲师“SYB”培训证书
| ||||
2.2.4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
一级指标 | 2.提质(45分) | 二级指标 | 2.2教学改革与管理(7分) | |
三级指标 | 2.2.4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1分) | 自评得分:1分 | ||
计分方法 | 定性评价 | |||
自评依据: 学校于2018年底获批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省级试点院校。2019年度,根据“扩提强”要求完善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目标链和标准链,打造“8”字型质量诊改螺旋,发布全校诊改工作安排,利用AIC智能校园平台持续推进诊改运行。自评得1分。 一、打造学校5个层面目标链标准链和“8”字质量诊改螺旋。 打造学校未来3年“扩提强”发展总体目标以及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5个层面发展目标和标准。目标链和标准链实现自上往下延伸、自下往上支撑;对应5个层面,在AIC智能校园平台支撑下,构建了五个层面的“8”字质量诊改螺旋。 二、利用诊改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流程化并在AIC智能校园平台上线流转,使得办事有依据、审批有流程、监督有机制,持续推进5个层面诊改运行,学校发布诊改工作年度安排,明确每年工作任务、完成时间节点、牵头部门,责任到岗位。 三、推动“8”字质量诊改螺旋运行,全面推行诊改。 完善学校数据中心,提高学校AIC智能校园平台大数据能力和水平,把源头采集的质量数据进行分类归整并发布信息预警,自动推送预警信息给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有效推进即知即改。 1.月度诊改。每月开展质量预警和推进诊改工作,每月编写质量工作简报推送给相关部门和人。 2.年度诊改。根据月度质量工作简报,及时向学校领导决策层汇报学校存在的质量短板,提出整改思路和措施,此项改革,有效提高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自我诊改的内生动力。 3.专业诊改。2019年对39个专业开展了诊断与改进工作,促进各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4.课程诊改。校内专任教师自行选择2019-2020(1)学期所授课程的其中一门进行诊改,共有228门课完成诊改,有效提升立德育人质量。 四、诊改成效 2019年学校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提出的“扩提强”目标逐步实现,学校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有: 1.学校顺利进驻清远校区。新增校舍面积11万平方米,新增床位5500个,实际报到新生5225人,使学校的在校生规模达13290人。 2.学校2019年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跃升至全省第13名。 3.学校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成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 4.学校获成果一批。分别为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5.专业建设成果显著,斩获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一类品牌专业1个、二类品牌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1+X证书试点专业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 6.科研成果和师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一等奖、二等奖项等一大批。 佐证材料: 2.2.4 学校2019年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情况报告 2.2.4-01 学校获批为广东省第二批内部质量保证诊改试点院校 2.2.4-06 学校专业诊改与2019-2021年专业发展规划 2.2.4-09 学校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成绩位列全省第13名 2.2.4-14 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 ||||
2.2.5线上开设课程数占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比例
一级指标 | 2.提质(45分) | 二级指标 | 2.2教学改革与管理(7分) | |
三级指标 | 2.2.5线上开设课程数占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比例(单位:%,1分) | 自评得分:1 | ||
计分方法 | ≧所在规划学校平均水平的1.1倍,得1分;<所在规划学校平均水平的1.1倍但≧所在规划学校平均水平,得0.5分;<所在规划学校平均水平,不得分。 | |||
自评依据: 线上课程567门,线上开设课程数占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比例为75.6%。 自评得分:1分 一、按照“共享、能学、辐教、便捷”原则,不断推进线上课程发展建设。 2019年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为750门,其中线上课程567门,线上开设课程数占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比例为75.6%。567门线上课程均拥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视频、动画、PPT、自测题、作业等,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授课、答疑、讨论以及提交作业和下载课件等基本教学活动,开发手机端和PC端访问界面。 二、出台系列制度,加快推进线上课程建设。 2019年出台了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等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操作指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目前,学校共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6门、校级网络课程77门,为开设线上课程储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佐证材料: 2.2.5-01 学校2018-2019学年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情况表 2.2.5-02 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2018-2019学年课程运行统计信息 | ||||